此作是公认的隶书第一,“二王”书法的先声,没十年功底学不好它
现在隶书大多被当作是楷书、行书等书体的基础,作为入门范本进行练习,但是有一件楷书作品,却被明代著名学者郭宗昌评价是: “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此作就是汉隶名篇《礼器碑》,此碑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它是公认的“汉隶第一”,与《乙瑛碑》、《史晨碑》并称为“庙堂三巨制”, 也是王羲之书法的先声。没有个十年功力,很难真正的学习领悟到这件隶书作品的精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在论述王羲之的学书历程时曾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 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又在卫夫人书法的基础上,自己融合篆隶,对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这件《礼器碑》就是在所有隶书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和王羲之书法风貌、精神气质最接近的一件作品。我们在下文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在文字结体上, “中宫收紧,四周开张”的“海胆状”楷书结体方式,经由“二王”之后,在中晚唐时期被正式确立下来。
在《礼器碑》当中,文字主笔和四周笔画之间的收放关系,被处理得尤其夸张。这件汉隶作品,奠定了此后楷书结体的基本审美范式。
又比如在对笔画的塑造上,《礼器碑》文字线条的粗细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它有的地方细若发丝,这在隶书作品中并不常见,这些细如发丝的笔画,却能展现出斩钉截铁,爽利且刚劲的风神。
这种线条的塑造并不仅仅是得益于作品的金石气,对书写者笔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细劲而风骨凌然,冉冉仙姿,举重若轻,是《礼器碑》最突出的所在”。
这种挺健、瘦硬的状态,爽利挺健的风神,《礼器碑》都是以一种极其灵动自然,从容不迫的状态呈现出来的,全篇没有一处板滞、僵硬的用笔。这种“不激不厉”、寓奇于平的作品风格,也正是王羲之毕生追求的。
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 “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我们常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王羲之书法中的遒健、多变和《礼器碑》真的如出一辙。
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认定,王羲之当初学过这件作品,但是两者间的相似之处,却是加深对彼此理解认知的重要资料范本。
对于这件《礼器碑》,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