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走”出去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呼和浩特主题活动侧记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时间:2023-05-19 08:23:49
字号:

五月的青城,繁花似锦。5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专家学者共聚青城,共话未来,让广大社会公众和游客通过博物馆和文物认识青城,了解青城,读懂青城。

为充分展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资源,让文博场馆“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让文博场馆成为认识和感知城市的“会客厅”,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市在呼和浩特博物院举行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呼和浩特主题活动。


(资料图片)

此次活动携手故宫博物院,引进“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垂范庙堂:礼器仪物’‘琳琅多彩:首饰妆佩’‘奢华精丽:日用陈设’以及‘庄严宝相:造像法器’,所展示的金银器包含了乾隆至宣统不同时期的制作,通过这些展品,不仅能够欣赏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可以透物见人,探究清代的典章制度与宫廷文化。”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燕芬介绍。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为重要牵引,提出“把城市精神立起来”“把文博场馆用起来”“把旅游景区串起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打造彰显时代风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

在“把脉青城文博”2023年呼和浩特文博研讨会上,文化学者、原《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作了题为《呼和浩特:在历史更迭中见证各民族文化交融、传播华夏文明的奇迹》的主旨演讲。他说,呼和浩特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全市各类博物馆要做好文博工作,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的主题活动不仅让本地市民十分感兴趣,对外地游客同样有吸引力,不少南方游客对内蒙古的草原文化非常向往。呼和浩特文博事业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游客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把民族情怀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唐际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研究学者要借助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到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博资源丰富,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点 1535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处,藏品 23.9 万件,珍贵文物 480件,现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 31 家,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最深层次的记忆。

近年来,我市各类博物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与人文精神,成为讲好“呼和浩特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促进各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重要载体。此次活动同时推出“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等也都丰富了展陈内容,目前,全市有 16 个博物馆正式接待游客。

“过去对博物馆的印象是很沉闷,现在体验更丰富,能够和文物展品近距离接触,加之高科技的运用,使整个参观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市民杨丽娟说。

为提升首府文化能级,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自觉成为文化保护的引领者与弘扬者、文化传播的讴歌者与践行者、文化繁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搭建起开放交流的平台,并在提升全市各类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同时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推动博物馆进位升级,积极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开拓视野,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长武高明说:“如今文博事业迎来了春天,这项事业离不开文博从业者的力量,我们要点燃信仰之火,传承好老一辈文博工作者的‘工匠精神’。生逢其时,我们当不负其时,这是文博工作者应有的品格,用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博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