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热爱,笃定而专注
来源:网易新疆  时间:2023-07-07 16:59:13
字号:

托里县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堆雪绘制)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加依村“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堆雪绘制)

□文/蔡俊


(资料图片)

在毡房里,用芨芨草为家人编织着生活中的每一处用具——这是直到本世纪初,很多牧场女性的生活写照。现在,这些芨芨草编织品已不再是常用生活用具,它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成为民间艺术品展示的一部分。与它们曾经相依相伴一生的手艺人,对扎根于生活中的这份热爱,仍在继续。

近日,由新疆作家赵勤撰写的散文集《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赵勤书写了18位手艺人与新疆有关的生活。这其中,有新疆人在异乡的故事,也有异乡手艺人在新疆的心路和人生。

这些故事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手艺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在生活的繁琐中,那种笃定和专注,那份热爱与坚持。

书中,两位新疆籍手艺人引人关注。一位是托里县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另一位则是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加依村“乐器王”艾依提·依明。

“写下他们的故事,我心里很愉快。在当下,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手艺不再只是生存的依靠,更多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这让我羡慕。”赵勤说。

非遗,是传统更是传承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是托里县乌雪特乡白杨河村牧民,自祖父母那一辈起,一家三代住在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牧场,每年在相隔甚远的冬牧场、夏牧场和春牧场之间跋涉转场。

赵勤见到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是十年前。那一年,阿黑拉什·阿合别克55岁。岁月的侵蚀和劳作,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些,赵勤回忆。

“我之所以时隔这么久,还能清晰地记起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面容,是因为她身上那股安静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赵勤说。

那是夏季,赵勤一行听说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托里县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后,急匆匆地请求当地相关部门帮她和摄影记者寻访。

当地干部开了一辆皮卡车,一行三人颠簸一路,用了大半天时间在牧场之间来回寻找,最终在一片没至小腿的丰茂草坡上,看到了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家的毡房。

“毡房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用芨芨草和羊毛线编织的‘琼木其’(编织品)和挂毯,很美。”赵勤说,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告诉她,这些挂品中做工精致的,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草原上的女人,最多的就是时间。从一个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再经过初为人妇的喜悦,又成为儿女绕膝的妇人,最后变成了沧桑的祖母,有很多个日日夜夜要过去,有很多的春天和秋天要过去。芨芨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丈夫去牧羊,孩子跑出去玩了,女人就用编织来打发时间,要不长长的日子怎么过去呢?”这一段文字,出自《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中《奢华的技艺,骄傲地编织》一文。

在细腻而感性的文字中,赵勤将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半生,与草编这项非遗技艺,做了真实的联接。“实际上,当下的牧民生活已经现代化,不太需要芨芨草编织了,可在那座毡房里,大到挂毯、地毯、靠枕,小到杯垫、牵马绳,到处都是她编织的物品,草原粗犷而真纯的美,给予我视觉上一次很深的震撼。”赵勤说。

然而,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女儿已经不会草编这门技艺了,孩子很有出息,已经出国攻读研究生。草编对于孩子的生活已不再是必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编了一毡房美丽的“琼木其”,想要送给女儿做嫁妆,也不知道女儿愿不愿意接受。她穷其一生投入其间的情感,一时没有了方向。

好在,当时托里县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阿黑拉什·阿合别克作为非遗传承人,在白杨河牧场教妇女们编织,村里、乡里一共有200多个徒弟,都跟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学习芨芨草编织和羊毛线编织,大家编好了挂毯、褡裢等就拿到县城去卖,很受欢迎。更有外地游客喜欢这些纯手工织品,买来赠送或珍藏。

这对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对赵勤说,自己从小就在学编织,只当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万万没想到这种技艺能被政府重视,能被人们尊重。

“现在,托里县草编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当地的朋友告诉我,阿黑拉什·阿合别克作为传承人,每年都会参加很多非遗展示活动,而且当地的草编学习队伍也扩大了。”赵勤说,自己写下这段故事,其中想到最多的,是一位平凡女性平静的一生中,那些传统技艺的庚续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多重要。

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有一个全国闻名的民族乐器制作村,其中70岁的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在今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成为40位提名人选之一。

赵勤采访艾依提·依明,是十余年前,那时的艾依提·依明只有50多岁,还没有现在的知名度,但“乐器王”的称号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了。

“当时最让我吃惊的是,艾依提·依明大半生制作了无数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艾捷克,但他不识乐谱,也没有太多文化,尽管如此,他做出的乐器音非常准,全是靠耳朵辨音,我觉得太神奇了。”赵勤说。

更神奇的是艾依提·依明对木头非常了解,一块木头他看看就能知道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赵勤把这些感知写进了《“乐器王”艾依提·依明》一章里。

“艾依提·依明不识谱,也不认识字,做琴全凭感觉。从一截桑木开始,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他掌握分寸,把握尺度,过了不对,不及也不对。那种力量引领着他,直到将一把琴做完,弹起来,音高合适,音色纯美。”书中写道。

这种如“水和空气”一样滋养着艾依提·依明神奇的制造技艺的传统绝活,成为这一章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一件乐器,仅装饰花纹就有几千个,要把装饰片切割下来,再插花一般地粘在乐器身上,粘好的黑白装饰物再组合成菱形和花形等图案,仅此一项就费时费力,没有耐心是做不到的。

“他们安适的生活态度,就是一笔财富。”赵勤说,采访那天,在艾依提·依明家的小院里,夕阳洒下来,落在专注于乐器制作的艾依提·依明和妻子身上,有一种宁静和坚守之美。

现在艾依提·依明带出了200多个徒弟,踏入加依村,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各种乐器制作技艺炉火纯青,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写这本书时,我总有一个念头浮上心头:真正的手艺人,他们内心安静平和,他们对自己的技艺有一份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热爱和执念,在这份情怀中,不是手艺更重要,而是人更重要。”赵勤说。

标签: